首页 资讯 正文

四川江安国立剧专如何勾起两岸历史记忆?

体育正文 182 0

四川江安国立剧专如何勾起两岸历史记忆?

四川江安国立剧专如何勾起两岸历史记忆?

中新网成都6月25日电 (记者 岳依桐 王鹏)四川省宜宾市的国立剧专(jùzhuān)史料江安陈列馆红墙黛瓦,坐落于闹市之中却别有一番静谧之感。此处(cǐchù)曾是国立戏剧专科学校(下称国立剧专)旧址(jiùzhǐ),如今作为一扇窗口(chuāngkǒu),陈列展示文化抗战的历史记忆。 25日,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馆长张毅站在(zài)石板铺就的地面上,向参加2025“文化(wénhuà)抗战川渝行”两岸媒体(méitǐ)采访活动的近40位(wèi)两岸抗战将士后代、抗战史研究学者,两岸媒体代表、台湾自媒体人等,将那段岁月娓娓道来。 国立剧专1935年创建于南京(nánjīng),1939年4月迁至(qiānzhì)江安,在此办学六年。张毅介绍,国立剧专在江安时期形成的戏剧(xìjù)教育体系对新中国戏剧教育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,江安国立剧专也是我国文化抗战(kàngzhàn)重要的阵地之一。 图为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。记者 何浠 摄(shè) 除了排演抗战戏剧外,江安国立剧专(jùzhuān)先后公演了《岳飞》《雷雨》《哈姆雷特》等大量中外有名话剧、歌剧(gējù)以及(yǐjí)街头剧、杂技、木偶戏,共计200多个剧目。 “为什么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也要坚持带着(zhe)国际化视野开展教学?”面对提问,张毅回答说(shuō),国立剧专校长余上沅曾发表一篇文章阐述为何要演莎翁戏剧,原因就是抗战一定会胜利(shènglì),胜利后国家需要专业人才,要为将来培养、储备艺术人才。“传承(chuánchéng)文化薪火,这是文化抗战的重要意义(yìyì)。” 曾在江安工作学习过的国立剧专师生有数十人后来去了(le)(le)台湾,成为台湾的戏剧(xìjù)文化(wénhuà)骨干和精英,为台湾戏剧文化发展带去星星之火,也加深了江安与台湾的深厚缘分(yuánfēn)。比如台湾戏剧教育奠基人王生善,1991年带着对母校的爱,专程来参加余上沅塑像揭幕仪式,并且把他的作品《两代间》带回江安演出,再现当年江安文化抗战盛况以及(yǐjí)两岸戏剧文化的交流互鉴。 25日,国立剧专(jùzhuān)史料江安(jiāngān)陈列馆馆长张毅(右)为到访的两岸人士介绍国立剧专在江安的文化抗战历史。记者 王鹏 摄 再如,1995年至2015年期间,国立(guólì)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与国立剧专在台湾的校友崔小萍、王生善、彭行才(cái)、高前(gāoqián)、王德华、林若铻等每年都有书信往来。这些信件作为馆藏珍品,成为国立剧专两岸(liǎngàn)情缘的重要见证。 “其实这几十年(jǐshínián)来,陆续都有在台湾的校友(xiàoyǒu)或校友后代前来重温江安的文化(wénhuà)抗战岁月。”张毅表示,戏剧这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(yìshù)形式一直在两岸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“我们之所以建设国立剧专史料(shǐliào)江安陈列馆,就是为了在纪念文化抗战历史的同时,持续深化两岸交流。” 2017年江安创办“国立剧专在江安”戏剧文化周(wénhuàzhōu),几乎每年都有台湾艺术大学等学校(xuéxiào)的师生前来参加活动(huódòng),重温文化抗战历史,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。 “目前我们(wǒmen)还有一个100多人的(de)微信群,很多国立剧专师生的后代、台湾戏剧界人士等都在里面,我们都是感情深厚的一家人。”张毅说,自己想做一个文化抗战记忆的守护者,并(bìng)为两岸(liǎngàn)交流贡献更多力量。(完)
四川江安国立剧专如何勾起两岸历史记忆?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